收藏本社区 社区投诉 返回特斯拉您当前的位置:新浪股市汇 > 美股>特斯拉(tsla.us)> 浏览帖子
特斯拉(tsla.us)6.08up0.1220%取消关注+关注行情展开
ol大恐龙

【芯智驾】新造车下一步:用智能机器人重新定义汽车?

1.【芯智驾】新造车下一步:用智能机器人重新定义汽车?

集微网消息,“如果说智能汽车是智能智造的皇冠,那么智能机器人将是机器智能的皇冠。”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在微博上表示。

上述看法发表之际,正是小鹏汽车公布成立第二个重度生态公司鹏行智能并且发布了首款智能机器马第三代原型机“小白龙”。作为小鹏汽车生态企业,鹏行智能将把用于汽车的体系和思维转换到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制造上。

汽车产业链高举跨界旗帜之下,机器人与智能汽车之间到底擦出了何种火花?

当造车势力跨入机器人

小鹏并不是第一个玩机器人的。

小米在其新品发布会上展示了第一代自研仿生机器人CyberDog“铁蛋”,并宣布成立小米机器人实验室。CyberDog搭载高精度环境感知系统,11个高精度传感器遍布全身,使其可以感知图像、光线、距离、速度、声音等环境信息,还原更真实的生物反应。

雷军表示,仿生四足机器人基于全球开源社区进行自研创新,集小米软硬件研发能力与一身,自研高性能电机,加持小米的AI视觉语音算法、机器人系统以及运动算法的研发积淀。

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百度世界大会2021上发布了“汽车机器人”。他指出,未来汽车会变成汽车机器人,未来机器人形态会很像一辆车。汽车机器人具有自动驾驶、智能助理、忠诚陪伴和自我学习的特点。

在李彦宏的设想下,百度汽车机器人具备L5级自动驾驶能力,具备语言、人脸识别等多模交互能力,分析用户潜在需求,主动提供服务。此外,汽车机器人还具备自我学习和不断升级能力,是服务各种场景的智慧体。

今年特斯拉AIDay中,马斯克带来了“TeslaBot”——人形机器人,相较于小米、小鹏,特斯拉的机器人的概念更为激进,其身高1.73米,硬拉68公斤,配速8km/h,具有人类等级的手,可以代替人类完成一些枯燥、危险、重复性强的工作,预计明年上市。

马斯克表示:“我希望今后人类不愿干的事都交给特斯拉机器人来干。”

作为传统车企,现代汽车也开始布局机器人领域。今年6月,现代汽车宣布完成对波士顿动力公司控股权的收购。这笔交易在2020年底首次披露,交易完成后,现代汽车集团持有波士顿动力公司80%的股份。

据了解,波士顿动力公司在机器人方面深耕20余年,此前它已对外公布了多款机器人,其中包括SpotMini机器人(机器狗)。

而现代汽车在去年9月成立一家专注于极限出行车辆(UltimateMobilityVehicle,UMV)工作室,希望通过机器人技术和轮式运动技术的结合,以重新定义车辆。

今年现代·起亚发布一款UMV无人概念车型TIGER,TIGER是现代·起亚汽车推出的第二款UMV车辆,同时也是首款无人概念车型。TIGER装配4个带轮机器人腿,智能切换轮式驱动或足式步行的移动模式,不仅拥有完善的足式和轮式移动系统,还可完成360°的万向移动以及一系列用于远程观察的传感器。

值得注意的是,TIGER是一种模块化平台,它与不同的设备连接,可以实现不同的应用,如在极限偏远地区完成科学探索或是在受灾地区输送救灾物质等。

由此看来,现代与小鹏的概念较为相近,都是将现代汽车技术与机器人进行结合,不过面向的领域不同,小鹏更偏向toC,而现代偏向更为专业和专用的应用领域。而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概念则更为广泛,脱离原本汽车技术体系,更像是将自家的机器视觉、算法与制造工艺带入到机器人领域。

风潮的背后

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有三大共同的关键技术:环境感知、规划决策、执行控制。其中,环境感知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环。自动驾驶与机器人都主要通过各类传感器来获取环境信息,同时也对通过地图与一些IoT技术来提升感知能力。

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与多感知实验室的主任、IEEE自动驾驶和机器人专家刘明博士对集微网表示,从技术层面而言,自动驾驶技术是机器人技术的一个子类。

“自动驾驶在感知方面的积累与机器人行业有一定的相关性”,他指出。

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Alphabet公司董事会主席JohnHennessy表示,机器人在图像识别、传感器融合、处理不确定情况等方面的智能学习和迭代,已经成为自动驾驶汽车技术进化的关键路径。

这与刘明博士的观点不谋而合。汽车工业在经过百年发展后已然成为一个成熟且繁荣的市场,传统车企寻求转型,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在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了一定的软件基础后也寻求向硬件方向发展。这样一种双向奔赴的态势正成为新造车时代的常态,也给产业链上的企业跨界进入机器人领域一个理由,它们或许具备极强的软件、算法研发能力如百度、小米,或者同时具备制造和研发能力如小鹏、特斯拉。

事实上,机器人的应用已经深入各行业,特别是服务机器人。刘明博士指出,机器人目前在服务领域已经有非常好的应用。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全球机器人市场保持增长,服务机器人成为重要支撑力量。2016年以来,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达23.8%,2021年预计达到了125.26亿美元。

其中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分别为82亿美元、13亿美元和31亿美元,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占比最高达65%。到2023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有望突破201亿美元,上下游相关产业市场规模也将同步增长。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机器人市场进入稳定增长期。虽然在2019年期间受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出现轻微下滑,但由于率先突破疫情影响,机器人市场呈现加速复苏趋势,大量“非接触”式服务也为机器人应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包括机器人在内的高端制造产业创新发展。

广阔的市场空间与一定的技术相似性或许将成为汽车企业另一个增长风口,但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与汽车仍有诸多区别。

刘明博士指出,本质上目前的腿型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与自动驾驶技术尚不是同一类别的技术,在应用场景的需求和传感器的精度、耐久、可靠性等要求方面有较大的区别。考虑到传感器方案的相关性,目前无人机、四足机器人等都较合适进行跨界研发。

从概念的落地到最后的量产,无疑还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也要面临诸多挑战及难题。雷军当时在发布会上直言,CyberDog机器狗投入其实很大,光是搭载的英伟达芯片成本就已达到3000元。研发一台机器人背后的投入可见一斑,但正是有这么多企业选择以新的思路去看待新技术与不同应用领域之间的交互融合,我们才可遇见一个充满无限想象的未来。

(校对/Sharon)

2.工信部:引导锂电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

集微网消息,11月18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对《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同时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提出,锂离子电池企业及项目应符合国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节能管理、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产业规划及布局要求,符合当地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等要求,满足‘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在工艺技术和质量管理方面,工信部提出,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锂离子电池行业相关产品的独立生产、销售和服务能力;研发经费不低于当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鼓励企业取得省级以上独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或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主要产品具有技术发明专利;申报时上一年实际产量不低于当年实际产能的50%。

(二)企业应采用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安全稳定、智能化程度高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并达到以下要求:1.锂离子电池企业应具有电极涂覆后均匀性的监测能力,电极涂覆厚度和长度的测量精度分别不低于2μm和1mm;应具有电极烘干工艺技术,含水量控制精度不低于10ppm。2.锂离子电池企业应具有注液过程中温湿度和洁净度等环境条件控制能力;应具有电池装配后的内部短路高压测试(HI-POT)在线检测能力。3.锂离子电池组企业应具有单体电池开路电压、内阻等一致性评估能力,测量精度分别不低于1mV和1mΩ;应具有电池组保护板功能在线检测能力。

(三)企业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包括质量方面的控制流程、防止和发现内部短路故障的控制程序、试验数据和质量记录、对不符合UN38.3测试的电芯或电池采取的控制措施等内容,鼓励通过第三方认证,设立质量检查部门,配备专职检验人员。

(四)企业应依据有关政策及标准,对锂离子电池产品开展编码并建立全生命周期溯源体系,鼓励企业应用主动溯源技术。

(校对/日新)

3.汇川技术:新能源汽车业务最重要指标是新增定点当前定点支撑未来2-3年收入

集微网消息近日,汇川技术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通过五六年的耕耘与积累,新能源汽车业务现在开

始进入收获期。从收入规模来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约18亿,同比增长180%,今年该业务在继续减亏中,预计明年可以盈亏平衡。

从内部管理上看,新能源汽车业务最重要的指标是新增定点,包括定点的数量以及定点产品在生命周期内产生的订单额,当前的定点支撑未来2-3年的收入。从当前定点目标达成来看,定点和订单额都达成了目标。

经过几年的发展,汇川技术新能源汽车业务硬实力有所积累,包括:技术和产品平台的提升;电驱和电源系统的技术积累;客户产品SOP过程中的交付和响应;汽车体系的搭建(汽车业务运作的流程和管理规范通过一流车企的验证,PPM级的质量体系);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从原先的门外汉成长为第三方供货的主力。

关于未来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发展汇川技术对该业务的收入预期和定点都有比较清晰的规划。另外,在海外车企方面,公司一直在耕耘,目前已有几个定点项目。海外一流车企的一流项目的定点,是汽车业务明年重要的规划。

在PLC业务方面,汇川技术认为该行业未来一定是从单机自动化解决方案,到产线级解决方案,再到工厂级解决方案突破的重要载体。在数字化的方向,公司着力于提供解决方案。PLC有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能够通过以太网、总线等通讯技术,对驱动层、信息层进行通讯。

(校对/Lee)

4.上汽通用五菱第2500万辆整车下线,创民族品牌记录

集微网消息,11月18日,上汽通用五菱第2500万辆整车下线,成为中国首个累计产销量达2500万辆的民族品牌单一车企。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自2014年开始,上汽通用五菱就紧跟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方向。结合汽车消费升级和用户年轻化趋势,以新四化战略为核心加快创新步伐,重点发力小型新能源汽车市场,着力打造GSEV全球小型纯电动汽车架构。从2017年E100上市至今,GSEV累计销量突破50万辆,小型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排名第一。

现在,GSEV新能源产品已成功覆盖了全国33个省、333个市,在一二线城市占比高达14%。GSEV用户累计行驶里程超过36亿公里,为车主提供了超1.4亿次便捷出行,用户日活率高达94.7%,其中20公里内短途出行占比高达95%,在全国260个城市设立超过2.5万个充电桩,为超过1000万人次用户提供了便捷出行充电服务,同时,总计减少碳排放量达到44.8万吨。

此前的9月15日,五菱新能源在“中国五菱,全球新能源普及者”品牌发布会上,上汽通用五菱发布了GSEV(全球小型纯电动汽车架构)大数据出行报告、最新技术研发成果及规划。会上透露,上汽通用五菱在加快推进“强芯”战略,五菱芯片也首次对外亮相,企业力求在十四五期间GSEV平台车型芯片国产化率超90%。(校对|日新)

5.全志科技:公司智能车载套片已经在前装用户实现大规模量产

集微网消息,11月18日,全志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智能车载套片包括主控及配套电源管理芯片,已经在前装用户实现大规模量产。车规级认证方面,T7/T5系列芯片产品已经通过了AECQ100车规认证

而针对市场关于“消费类SOC芯片需求下滑”的传言,全志科技表示,目前供应链整体仍然处于紧张状态。

据了解,全志科技采用Fabless运营模式,负责集成电路的设计,而集成电路的制造、封装和测试均通过委外方式完成。在日常经营中,全志科技与多家知名晶圆代工厂以及封装测试厂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保持积极的产销协同沟通,以满足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全志科技秉承“通过价值创新,提升生活品质”的使命,积极在智能硬件、智能车载、智慧视觉、智慧大屏、AIOT等应用市场积极布局。通过以SoC、PMU、WIFI、ADC等芯片产品组成的套片组合为基础,结合智能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持,为客户提供优质低成本的智能芯片及解决方案。全志科技通过多元化产品布局,以大视频为基础构建智能应用平台,通过AI全面赋能,与多家行业标杆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配合客户在算力、算法、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整合,打通AI语音、AI视觉应用的完整链条,实现智能音箱、智能家电、智能监控、辅助驾驶等多款AI产品量产落地。(校对|James)

6.万安科技:与一汽红旗合作的首台红旗E-HS9无线充电产品已成功下线

集微网消息,11月18日,万安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与一汽红旗合作的首台红旗E-HS9无线充电产品已成功下线,后续进入生产阶段。另外,万安科技曾与特斯拉无线充电供应商Evatran公司于2015年开始合作,并获得授权使用专利技术,目前已经终止合作。

资料显示,万安科技是一家大型一级汽车制动系统供应企业,主要从事汽车底盘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是底盘前后悬架系统、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气压制动系统、液压制动系统、离合器操纵系统、底盘副车架等多个系列产品。

其中,所研发的无线充电由车载端及地面端两部分构成,无线充电系统属于非接触充电方式下的系统产品,具有无机械磨损、可频繁充电、智能化、无人化、充电过程安全性高等优势;合作客户主要有一汽红旗、北汽新能源、福特汽车。

万安科技同时与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合作并配套产品。万安科技表示,公司未来将紧跟新能源汽车发展形势,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客户,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收入占比。另外,万安科技在主机厂附近设立属地化工厂,可以实现产业区域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就近服务于主机客户,降低物流管理成本,实现公司与主机客户战略合作并协同发展。


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点击可查看作者简介

2021年11月21日 21:13
来自电脑网页版
(0)| 阅读数(262) |
分享
| 收藏 | 回复(0) | 举报
新浪推荐
本社区信息

版主:

我要做版主
其他服务
如果你使用中遇到困难请联系,@新浪股市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