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是一个技术迭代驱动的行业。
跟LCD行业一样,这是现代科技行业的共性,当然,光伏和LCD属于高科技中技术难度相对较小的一类。消费和科技行业的逻辑完全不同,消费行业在于寻找不变。只有不变才有稳定的现金流,只有不变才能用DCF估值法来打开公司的天花板。科技行业恰恰相反,它的主要逻辑在于变。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促使行业进步,促使技术的普及。不变,甚至变慢,只能被时代所淘汰。
光伏行业几乎是一代技术一代王。当年铝背场电池成就了施正荣和无锡尚德,后来单晶硅PERC电池成就了隆基,现在TOPCON电池又让晶科回到了第一的宝座。企业如果在某一代技术成熟过程中发展迅速,很有可能快速成为头部,但是如果没有抓住下一次技术迭代的浪潮,很容易会被后起之秀超越。因为新技术一旦站稳脚跟,原有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快就会成为废品,可能完全不适用于新技术的工艺流程,也会面临淘汰。
光伏行业的强周期属性。
光伏行业的上下游之间,也很容易出现产能错配的问题。光伏硅片所需的原料——多晶硅,扩产需要的时间很长。生产多晶硅的工厂占地非常大,就像石油炼化行业一样,需要很多巨型的化工设备。这样的工厂,从投资立项到真正建成,最少也需要18到24个月。但是,生产光伏硅片,或者其他组件,建成只需要3到6个月。这就带来了产能错配的问题。再加上,光伏需求受补贴影响很大,经济好时,政府补贴就多。经济危机时,政府说停就停,这又影响了光伏的库存周期。
周期的本质就是供需不匹配,猪周期、面板周期概莫能外。近三十年,中国光伏产业已经经历过四起三落,目前正在经历第四次周期的下行阶段。光伏每一次景气周期的重要标志,就是硅料价格上涨,说明下游需求非常旺盛。而光伏寒冬的一个标志,就是硅料价格保持低迷,甚至跌破优秀企业的成本线。当然,周期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行业市场集中度呈现典型的负相关。对照中外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行业集中度提升将显著弱化猪周期(振幅缩小、波长拉长),每提升10%,猪价振幅可能减少约5~8个百分点。相比于生物生产滞后的刚性,长期来看,如果光伏行业集中度提升,且实现按需定产,周期性也会大大弱化。
每个国家的光伏行业都有自己的基因。
不同国家在产业发展中形成的独特优势。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发明了第一块可以商业化应用的太阳能电池,直到今天,科研基因都深深烙印在美国的光伏领域当中。全世界最复杂的、效率最高的一些太阳能电池就诞生在美国,全球最权威的光伏产品效率测定机构也在美国,美国科研优势源于制度创新与市场激励的叠加,但美国很难做出物美价廉的光伏产品。而我们光伏产业有强大的制造业基因,美国的新能源问题常被政治化,德国的政策与反核运动有关,而日本则专注能源自给,不怎么考虑国际市场。
光伏产业的核心壁垒是如何实现降本和增效的平衡。
光伏是高科技行业里非常容易的,但又是容易做的行业里非常讲究技术突破的,因为它要求你同时实现两个目标:降本和增效。
有很多行业的产品,比如手机芯片和显卡,你只要实现技术突破,你不降价,甚至涨价,都有人买单,比如最新的苹果手机芯片、高通骁龙芯片,还有英伟达最新的显卡,都是让消费者为技术提升买单,这叫增效,提升产品力。而有些行业,比如瓶装水行业,没什么高科技,你如果能在所有环节实现降本,同样的产品比别人更便宜还能挣钱,你就能获得巨大优势。光伏这个行业看上去没有那么难,比做一块3纳米芯片容易多了,但它难就难在,必须实现降本和增效的平衡。这一点恰恰是我们的核心优势。所以,光伏技术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欧洲,却由我们中国推广普及。降本增效的平衡应该是大部分中等技术难度行业的共性特征。
科研和量产有本质区别。
工业生产,要追求先进,但不能是最先进,因为最先进的技术往往是非常脆弱的、处于萌芽阶段的创新。当你想把一种新产品扩产百倍、千倍的规模,就必须考虑供应链配套支持的程度。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很多在实验室里的太阳能电池,动辄效率在30%到40%以上,听起来比现在主流20%多的光伏电池高很多。但是,实验室里冲击世界纪录的电池,很多只有指甲盖大小,甚至只有0.1平方厘米大小。一般的电池片,电极材料用的是导电的金属银,但实验室里为了确保更好的导电性,可能会用24K纯金来做电极。这样的世界纪录根本不可能用在量产环节,因为成本是不可承受的。
最酷最尖端的技术不适合量产,量产的技术听起来效率没那么高,却成为大多数企业的最佳选择。中国光伏最厉害的不是尖端技术最强,而是产业化技术最强。产业化技术的本质,就是在大规模量产的成本控制方面和产品本身的性能、效率提升方面,能够取得最佳的平衡点。这是中国光伏能够取得全球绝对领先优势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