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子设备贸易现逆差
2022年下半年(7至12月),日本电视机、手机等电子设备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的贸易收支为812亿日元逆差。这是日本自1988年以来首次在半年报中出现电子设备贸易逆差。
日本消费电子厂商加速向生产成本低的海外转移生产,日本的出口也相应减少。另一方面,iPhone等海外智能手机侵占了日本国内市场,而日企未能把握世界潮流。
1989年后,日本的资产价格急剧下降,企业资产负债表迅速恶化。这导致企业虽然还能盈利,但利润都用来还债,而不是扩大生产或投入新的技术研发。日本上升势头嘎然而止源于美国的压制。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本差不多正好来到了产业竞争力登顶时期。硬科技乃至文化娱乐产业,基本都是世界顶级,甚至在汽车、电子、新材料等领域竞争力比美国还强大。后来日本获诺奖的很多基础科研也是在那个时期取得的成就。
达到这样的高度固然很好。但辩证的看,这也意味着强弩之末,不进则退,再加上错过了互联网、新能源等新风口,日本其后二三十年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 日本经济,除了因为大体量的中国和东盟的快速发展,在“量”上还有所建树,在“质”上乏善可陈,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没有什么建树。
日本经济的困境源于产业上的衰败。本世纪初,日本把内存、液晶显示屏、DVD、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产品做到世界最大。但是之后就占比一路下滑,直到20%以下。中日韩造船业在全球市占率合计98%,但日本造船业份额在2020年就跌到了7%。
根据日本供应链研究企业Owls Consulting Group的数据,如家用电器和汽车等80种主要产品停止从中国进口, 改为日本国内生产或从其他地区采购,那么将使成本每年增加13.7万亿日元。这个规模相当于在东证Prime(主板)上市的制造业企业总净利润的70%。中国家电在日本受欢迎,很大程度是供应链的原因。中国市场大,家电公司的供应链庞大。同样的商品,采购多的成本低。这些新牌子融入到中国供应链后,成本大为降低。
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2012年,中国市场的国产机器人只占了13%,日本产品占了65%,从其他国家引进的占22%。2017年,国产机器人达到27%,日本的占比则下降到44%,其他国家引进的占29%。
2008年,三菱就基本退出手机与洗衣机等消费消费电子;2011年松下把三洋的冰箱和洗衣机业务卖给海尔;2016年东芝把家电卖给美的;2017年东芝把电视卖给海信。2000年日本的世界500强企业有107家,到2020年变成了53家。幸运的是日本在传统机械、电子元器件、半导体材料还是非常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