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社区 社区投诉 返回中国石化您当前的位置:新浪股市汇 > A股>中国石化(sh600028)> 浏览帖子
今开: @open@ 最高: @high@ 最低: @low@
成交量: @volume@ 成交额: @amount@ 换手率: @turnover@
市盈率TTM @pe@ 市净率: @pb@ 总市值: @totalShare@
湖南股友

中国石化:为新中国加油

李哲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石油馆长期处于热门馆榜单前三甲。4D电影《石油梦想》让每一位排队进入展馆的观众流连忘返。而其中的一组数字让许多参观者吃了一惊:人的一生要穿掉0.29吨石油,吃掉0.55吨石油,住掉3.79吨石油,行掉3.84吨石油。谁能想到,石油竟然如此接近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正是通过炼化,让石油变成了让生活丰富多彩的日常用品。70年来,中国石化人的不懈奋斗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中国石化也为新中国加油,为美好生活加油。炼化艰难起步“油品质量我们还是相信这里。”一位在中国石化加油站内加油的消费者向记者说道。如今,92#(汽油标号,体现汽油的抗爆震性能)汽油消费者已经司空见惯,然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国内的炼化技术只能生产56#汽油。70年间,中国的炼化能力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油化工重要产品乙烯的生产和应用,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962年,中国的乙烯产量还只有5000吨,到了2017年,中国乙烯产量蹿升至1822万吨,位列世界第二位。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原油加工能力非常薄弱。据统计,1949年底,全国原油加工能力仅有17万吨,当年实际加工原油量11.6万吨。当时的石油产品只有12种,国内消费的石油产品90%以上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后,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石油炼制工业的恢复和发展,1949年10月,燃料工业部成立。但缺气少油的新中国在炼化领域仍然几乎是空白。当时,全国在甘肃玉门、陕西延长、新疆克拉玛依独山子及辽宁的大连、锦西(今葫芦岛市)等地有5个天然原有加工厂。1949年至1959年的十年间,中国的天然原油产量由7万吨增长到276.3万吨,快速增长的原油以及国防建设、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需要,十年间先后改建和新建了8个炼厂,让中国的原油总加工量增长到579万吨。但中国炼化的基础仍然非常薄弱。乙烯(石油炼化得到的基础化学原料)产量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960年,美国乙烯产量达到247.2万吨,英国30万吨,联邦德国22.8万吨,苏联18.1万吨,日本7.8万吨,而中国在1962年才有乙烯产量5000吨(到2017年中国乙烯产量达1822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位)。1960年发起的大庆石油会战,让中国的原油产量猛增。1965年,全国实现原油产量1131.5万吨,比1959年增长了3.3倍。有了原油产量的支撑,中国炼化才进入了快车道。“五朵金花” 一次成功1965年对中国石油炼化产业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炼化工艺技术的发展是以社会对油品的需要和所加工原油的特性为基准的。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对汽油、柴油和煤油的需求量增长很快。然而,当时中国的炼化技术仍停留在三四十年代的水平。因此,对于国内炼化产业而言,及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来替代原有技术,已经迫在眉睫。经过多番论证和调研,有关部门最终决定,中国炼油技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尽快掌握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以及有关的催化剂、添加剂等五方面的工艺技术。当时,石油部副部长刘放形象地将这五项新工艺称为石油炼化工业的“五朵金花”。在“五朵金花”中,首要的就是流化催化裂化技术。这是一项在国外发展很快,占炼油工艺比重很大的二次加工技术。据记者所知,当时国际上的汽车工业正在向高功率、高压缩比的方向发展。因此,车用汽油的辛烷值从56#提升到了66#,而催化裂化装置生产的汽油产品辛烷值较高。但当时的中国,工业配套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还是首次尝试依靠自己的力量建造这样一套装置。其中双动和单动滑阀,是用来控制整个装置催化剂流动和反应器、再生器压力的重要装置。“这款滑阀在当时来看结构非常复杂,有2000多个零部件,要求十分灵敏,同时还必须耐磨、耐高温。”当年参与设计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我们希望从国外采购一套这样的滑阀,但是交货时间太晚了,并且灵敏度也没有达到我们产品的要求。”为了这种关键零部件实现国产化,北京石油设计院和抚顺设计院的工作人员共同绘制了产品图纸,并配合兰州炼油厂的工作人员一同参与技术攻关。经过大量的实验,克服了技术上、设备上的重重困难,最终将这款产品制造成功。“我们制造的这款产品灵敏度可以达到1/400,而国外的产品只能做到1/150,可以说当时中国自制的滑阀产品已经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 前述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事实上,对于一套大型炼化设备而言,滑阀只是其中的一个部件。当时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共有仪表146套、1355台件,其中90%以上都是新型号,品种多、精度高,还带有声光信号和完善的自动保护系统。而许多同样种类、规格的产品以前在国内从没有正式生产过。经过科研人员的一番艰苦摸索,终于得到了能达标的合格产品。装置建成后,进入试运投产同样是非常关键的阶段。石油部组织了科研、设计、施工、生产等一大批相关的专业人员与职工,一起参与到试运投产工作中。本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走上不步看下步,不断总结经验稳步前进”的试运投产方案将试运投产分步骤进行。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65年,实现了工程质量总验收一次合格,装置一次投产成功,产品质量一次合格,优品收率一次达到设计要求的“四个一次成功”。随着流化催化裂化技术的攻克,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和有关的催化剂、添加剂也相继攻关成功。1965年,全国石油产品品种达到494种,比1959年增加了185种,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的总产量达到617万吨,比1959年增长了387.5万吨,使中国石油产品实现了当时供给水平上的全部自给。“用好一亿吨原油”1981年11月,第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一亿吨石油所创造的价值,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大,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要大力改组、改造现有炼油、石油化工企业,提高原油加工深度,发展石油化工综合利用。围绕“用好一亿吨原油”这样一个大课题,当时的石油部展开了大讨论,并决定从技术升级方面入手,提升原油炼化效率。1983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石化前身),李人俊任中国石化总公司董事长、组书记,陈锦华任中国石化总经理。原隶属石油部、化工部、纺织部和地方的39家企业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相继划入石化总公司。为成立一家公司而由中央、国务院直接发文件,这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成立之初就带着“高质量发展”的任务。1984年4月,中央领导指示,要求少投入、多产出、快产出、为国家多做贡献。石化总公司就此做出了有针对性的工作。当时,石化总公司生产的汽油还是70#,而国外大部分国家生产的汽油在80#以上。更加具体一些说,炼油单位能耗(炼油消耗的能量值)比美国、日本大体上要高6%~7%。合成氨吨氨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200万~300万大卡。差距就是潜力。石化总公司提出,“七五”计划期间(1986~1990年)公司的经济效益增长,85%要依靠现有生产企业和装置承担,挖潜改造成了工作的重点。自20世纪70年代起到1985年止,中国先后引进并陆续投产石化、化纤、化肥装置共68套。但能够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只有20套,占比仅为29%,与此相比,国外相同的装置往往在验收后的第二或第三年就达到设计指标。当时,国内有一套设计年产30万吨的合成氨生产装置,国外同样装置可以实现年产33万吨的产能,而国内最高年产只有27万吨左右。经过一番精细化改造提升,至1990年,我国原油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44亿吨(中国石化总公司占1.24亿吨),位居世界第四位。中国石化总公司在六年内累计总产出(实现利税)946亿元,超过预期目标46亿元,还累计创汇56亿美元。同一时期内,石化总公司轻质油品收率从53%提升至58%,90#以上汽油在汽油总量中的比重从12.2%提升至35%。突破旧局 整装再发1998年3月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石化总公司、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化学工业部的政府职能合并,组建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而化工部和两个总公司下属企业则按照上下游结合的原则分别组建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和若干个大型化肥、化工产品公司(相关内容见A2版)。新的中国石化实现了石油、石化的上下游一体化。纵观当时世界石油巨头埃克森、壳牌、英国石油等,都是上下游相结合的,这样的调整可谓非常及时。当时,中国石化公司炼油开工率不足70%,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外大公司的开工率大多维持在80%以上,此外,中国石化成品油终端的销售仍很薄弱,零售市场占有率只有40%,而当时中国石化的资产利用率仅有2%。这样的状况直接导致国内石化市场中有一半都被国外企业占领,而中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的观察员国家,距离正式加入WTO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外大公司兵临城下。可以说,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已经转变为国际石油巨头。因此,在中国石化内部,改革管理体制,转变经营机制,推动重组改制的行动开始了,目标只有一个:打造属于中国的跨国公司。1999年年中,在多个国家部委和主要银行的支持下,中国石化的重组改制方案初步确定。首要的目标是,将石油石化主营业务中的优质资产,组建成一个由集团公司控股、在境内外发行股票上市的股份公司,使其成为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国际上市公司。在这样的目标下,中国石化确定了“三分”、“三走”、“四化”的原则:着重将主业和辅业分离并突出和精干主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竞争力,最终确定以油田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市场营销为核心优势的业务架构,这一架构沿用至今。在改制过程中,最为艰难的是人走和人留。1999年前后的国企改革中,一大批员工面临下岗、买断工龄等实际问题。“很多人都是跟随石化一路走过来的老同志了,他们经历了那个艰难的年代。从情感上来说是很难割舍的。更何况他们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的家庭。但是,为了给国企减负,给央企提升效益,这样的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位经历了当时国企改革的中国石化人对记者说道。中国石化最终确定了上市人员占45%,非上市人员占55%的目标,并继续减少下岗,实施社会部分逐步移交地方、多种经营带资分流、鼓励职工自谋职业等方式,尽量减少人员安置带来的阵痛。在改制过程中,中国石化进行了非常关键的机构重组。做到既要保持国家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等性质不变,又要成为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对上市公司享有所有者权益。在这些权益保障的前提下,中国石化上市公司做到管理模式与世界接轨,建立了法人法制机构并实行业务部和职能部相结合的体制。这些如今看似很正常的公司制度,对于体量极大的中国石化而言,可谓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海外经营寻合作2000年2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京正式成立。经过改制后,公司总资产达到2495亿元,原油产量3531万吨,炼油一次加工能力1.27亿吨,乙烯产量达到205万吨。一艘“国企航母”已经整装待发。当年10月,中国石化相继在纽约、香港和伦敦三地挂牌上市,发行167.8亿股H股,募集资金270亿港币,约合34.62亿美元。2001年8月,中国石化又成功在国内发行A股28亿股,筹集资金118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第一家在境内、境外均上市的特大型国有企业。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又一主攻方向。中国石化主动出击,在海外市场与国际石油巨头一较高下。“十五”规划期间(2001~2005年),中国石化开始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中东、非洲、中亚等地区为战略重点。这一时期内,完成海外油气总投资27亿美元,2004年获得权益油21.66万吨,实现了海外权益油零的突破。截至2005年底,中国石化共拥有常规石油权益剩余可采储量7000万吨。中国石化下游企业境内对外合资合作,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破。当时共设立合资企业25家,合同金额80.5亿美元,外方直接投资42亿美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扬子-巴斯夫、上海赛科合资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中国石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中国石化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权益油产量也在不断增加。2007年实现权益油产量686.6万吨,两年后的2009年就猛增到了1279万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石化“走出去”带来了影响。基于这样的市场环境和国际形势,中国石化采取了公司并购、资产收购、产权置换、参股等方式加大新项目开发力度。2011年中国企业在海外的11宗海外油气并购案中,中国石化占了5宗,其中收购葡萄牙GALP能源公司拥有的巴西深水油田资产,交易额高达51亿美元,是当年中国企业规模最大的一起海外并购案。2013年,中国石化收购了美国阿帕奇公司埃及油气资产权益,首次进入埃及油气市场。同时,还以1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切萨皮克公司在俄克拉荷马州北部部分密西西比灰岩油藏油气资产50%的权益,创出中国企业收购美国油气资产的最高比例。2014年初,中国石化以12亿美元收购了俄罗斯卢克石油在双方位于哈萨克斯坦合资公司中的股权,并由此获得哈萨克斯坦四个陆上油田的完全控制权。积极的对外合作态势,让中国石化在国际市场上确立了属于自己的份额和地位,促进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如今的中国石化已经成为一家年营业收入近3万亿元,日均净利润超亿元,年加工原油约2.5亿吨的全球最大炼油商。70年一路走来,中国石化伴随着共和国共同成长,无论是炼油化工还是社会责任,中国石化都在践行着一家央企的责任和担当。(来源:中国经营报的财富号 2019-09-28 07:36) [点击查看原文]

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点击可查看作者简介

2019年09月28日 09:06
来自电脑网页版
(0)| 阅读数(7778) |
分享
| 收藏 | 回复(0) | 举报
新浪推荐
本社区信息

版主:

我要做版主
其他服务
如果你使用中遇到困难请联系,@新浪股市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