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看看他在 2002 买入的逻辑。
1. 买入时间与市盈率
时间: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在2002-2003年**间买入中国石油H股(股票代码:0857.HK),累计持股约11%的股份,总投资约4.88亿美元。
市盈率(PE:买入时的市盈率约为5 倍
市净率(PB)仅1倍左右,同时股息收益率高达8-10%.当时国际油价处于低位(约20-30美元/桶),市场对能源股极度悲观
2. 巴菲特的买入逻辑
巴菲特在多个场合解释过这笔投资的逻辑:
极度低估:中国石油的市值仅约350亿美元,但其每年净利润超过120亿美元,现金流强劲,估值显著低于同类国际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当时PE约15倍)。
垄断地位与稳定需求:中国石油是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商,拥有国内垄断性资源,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能源需求爆发。
高股息与现金流:公司派息率稳定,提供持续现金回报,符合巴菲特“现金流折现”的估值偏好。
逆向投资.:市场因短期油价波动和国企背景低估其长期价值,巴菲特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3. 当前中国石油是否符合巴菲特的逻辑?
截至2023年,需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
(1) 估值水平
市盈率:目前中国石油A股PE约10-12倍,H股PE约6-7倍:显著高于2003年的5倍,但相比国际同行(如埃克森美孚PE约11倍)仍属合理。
股息率:H股股息率约5-6%(A股约4%),仍高于多数蓝筹股,但低于买入时的8-10%。
市净率:当前PB约0.6-0.8(H股更低),仍低于1倍,存在一定安全边际。
(2) 行业与公司基本面
需求与油价: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中国能源需求仍稳健,油价中枢维持在70-80美元/桶(高于2003年),公司盈利较稳定。
能源转型压力:全球减碳趋势下,传统油气公司面临长期转型挑战,中国石油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如氢能、光伏)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政策与地缘风险:作为国企,需承担保供等社会责任,可能影响短期利润;地缘冲突(如俄乌战争)带来油价波动风险。
(3) 巴菲特当前可能的判断
估值吸引力下降:当前估值虽不高,但已不似2003年极端低估,且行业长期风险上升,可能不符合巴菲特“极度便宜+确定性”的标准。
退出历史参考:巴菲特在2007年油价高点(约100美元/桶)清仓中国石油获利约35亿美元,显示其对周期股的“低买高卖”策略。
4. 结论:目前是否符合逻辑?
-短期部分符合:低市净率、较高股息和垄断地位仍具吸引力,但长期逻辑弱化(能源转型、估值不再极端)。
与2003年的核心差异:当前缺乏“极度低估+行业景气度反转”的双重驱动,且巴菲特近年更偏好轻资产、高护城河企业(如苹果),而非周期性强、政策敏感的能源股。
但如果普通投资者,想赚取股息,作为保守配置,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