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认知的资本外逃,就是银行转账,换汇之后,从国内转到海外。这种简单直接的资本外逃,受到严格监管,而且一般人还受到一年五万美元的严格限制。
但是,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货币本身,而是购买力,全世界投资消费的能力。只要能够存储价值。存储购买力的东西,都可能是资本的载体。比如资产的转移,就可以是资本的转移。无论是铝锭,钢锭,任何货物,都可能是价值的载体,承担资产转移的任务。又比如,股权和债权的转移,也可以是资本的转移。企业IPO海外上市,企业还在国内但企业的所有权却转移到海外了,股票可以随时卖出变现成美元,港币,欧元,进行全球投资消费。企业的债权转移,比如海外发行美元债,实质上是企业部分所有权的转移。海外发行美元债,获得的美元不一定全部汇回国内,很可能滞留海外,实现了企业所有权的转移变现,资本外逃。所以,房企大量发行海外美元债,不一定是真的是看重美元债的低利息,而是假发债,真外逃。而目前的房企海外美元债违约,其实更像是精心安排的逃废债,因为海外发债,已经完成了资本转移的重大使命。即使是看似与传统金融毫无关系的比特币,实际上也是价值的载体。国内消耗人民币,进行挖矿,获得比特币,比特币成为价值的载体,自由流出境外,轻松变现成美元,全世界投资消费。所以,只要是能够价值存储的东西,都可能成为资本外逃的工具。外管局再严格,也只能管管一般人,不可能管住所有潜在的价值载体。
所以,普通人看到中国富豪在海外豪买,总是百思不得其解,明明一年只有五万美元的额度,几十亿,几百亿,几千亿,几万亿美元,是怎么跑出去的呢?不是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而是认知的局限,让你无法理解资本外逃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