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给大家推荐过邹佩轩老师的书《穿透估值》,特地花了一个章节来拆解沪深300追涨杀跌。
沪深300的样本选取基于成交金额和市值排名,并以自由流通市值加权计算,成分股每半年调整一次。
这种机制在理论上支持指数上涨,因为权重股的上涨会增加其对指数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反之,权重会因股价下跌而降低。然而,在实际运行中,调仓周期与A股快速轮动的行业周期形成了错配。
A股市场板块轮动周期极短,常压缩至半年到一年。新兴产业股票在上涨时因市值不足未能及时纳入沪深300,而待市值达到纳入门槛时,往往已接近预期顶部,股价进入下行阶段,导致沪深300“高买低卖”。
这种机制性滞后使沪深300成为追涨杀跌的代表,显著影响了指数的长期表现。
沪深300因周期股的特殊性,进一步加剧了追涨杀跌的影响。一些流通市值接近第300名门槛的周期股在剧烈波动中频繁进出沪深300,导致指数反复“低抛高吸”。
例如,某公用事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公司在指数中的累计亏损分别达90%、60%和80%,若反向操作则可实现120%、124%和375%的收益。
从数据来看,沪深300在调仓后12个月的新纳入与剔除股票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2006-2014年: 18次调仓中,仅3次新纳入股票跑赢剔除股票,即便在牛市中,剔除股票整体表现更优。
2014-2022年: 17次调仓中,仅2018年和2019年因“核心资产牛市”出现两次新纳入股票大幅跑赢,但这类牛市持续时间较为罕见。
2021-2022年: 在市场风格快速切换的极致轮动中,新纳入股票指数连续4次大幅亏损,远逊于剔除股票指数。
沪深300调仓规则虽客观,但在市场风格快速变化时期难以规避问题,唯有产业结构趋于稳定,指数成分股的调整节奏才可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