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投资逻辑
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说过做早期投资,尤其是在专业壁垒如此之高的医疗行业,需要非常强的产业洞见,才敢于从早期切入。而且早期项目的创新识别要求更高,企业对投资机构多维度赋能的依赖度也更高。但红杉在早期项目投资中彰显的强大的专业能力和赋能实力,也成为企业迅速“变璞为玉”的助推器。
一直以来,红杉中国医疗投资团队在早期项目上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精力分配,包括目前已经有专门的投资人来对早期项目进行挖掘或孵化。专注于早期投资的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其中一个关键的投资方向就是医疗投资,并已陆续投出星亢原、剂泰医药等更具科技前沿属性的医疗/医药明星公司。同时,红杉中国显然也并不满足于在市场上去广泛扫描项目然后出击的常规做法,而是选择更“近”一步,将视角延伸至科研院所与各教授的实验室中。2021年11月,红杉中国正式启用了“红杉中国智能医疗加速器”,这一加速器包含基因组学孵化器和脑科学孵化中心。“加速器的成立即旨在帮助和陪伴更多的早期智能医疗创新企业在中国成长,进一步推动中国医疗健康创新产业、创新生态的蓬勃发展。”周逵说。但尽管在投资阶段上向早期倾斜,在投资逻辑上,红杉中国对于筛选企业的基本原则却非常明确。在周逵看来,第一点是企业要真正创造价值。这种价值可能是来自于个体用户或是用户群体,但卓越的事业成就源于更大的社会价值。第二点是企业需要具备创新性,可能是创新技术或是创新路径,这样才具备在商业上可持续发展和壮大的基础。这是红衫基本的投资逻辑。
向更早期迈进
在医疗健康领域这样一个专业门槛极高的领域内,红杉中国能够成功“破局”,依靠的是什么?新产业生物董事长饶微的评价是“专业,以及敬业”。这家2020年在A股上市的IVD龙头公司对于红杉中国的风格感触颇深。2011年,红杉中国A轮投资新产业生物,并在此后多轮跟进,成为其最早且第一大机构股东。而彼时,新产业生物日后所重点布局的发光免疫检测技术其重要性还完全没有被行业所认识到,发展一度备受压力。“在新产业IPO最艰难的时刻,红杉尽管面临退出的压力,但却从来没有将压力转嫁到企业。”
这种风格也体现在红杉中国对于项目的选择上。2007年11月,红杉中国A轮投资了依格斯(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这是国内最早的临床研究合同研究组织(CRO)公司之一,作为红杉中国早期投资的代表,这一项目虽然最终没能发展成为像如今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一样的头部CRO公司,但能够在十几年前就瞄准CRO这一今天的热门领域,仍然可以看出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赛道投资的敏锐眼光。之所以有如此眼光,完善的行业研究体系毫无疑问是红杉制胜的一个关键法宝。
通过行研来完成mapping的动作,然后再按图索骥的去寻找优质项目,已经成为红杉中国一个公开的“秘籍”。相较于被动等项目上门,红杉中国显然更愿意凭借团队的专业性来主动出击,而事实也证明这一动作虽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但成效显著,一个最直接的体现是,当企业在面临多个TS时,即便红杉中国给出的估值低一些,企业可能也愿意接受。原因很简单,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家往往是“孤单”的,寻找一个能够听得懂自己语言的志同道合者,很大程度上比估值更为重要。
总结
而如今,不管是与太保集团在健康产业领域的战略合作,还是与因美纳共同推出基因组学领域内的创新企业孵化器,都在显示着一点,即红杉中国正在躬身入场,开始“组局”。相较于其他投资机构,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内的投资有着其鲜明的特点,其中之一即早期介入以及长期陪伴。2020年IPO的10个红杉医疗被投企业中,Beam、新产业生物、燃石医学、稳健医疗、奕瑞科技、药明巨诺等多家公司,红杉中国均是在A轮或B轮及早期介入,而不少项目更是陪伴企业走完了全程,例如燃石医学。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在A+轮投资燃石医学,并在此后每一轮都不断加持,一直到其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