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社区 社区投诉 返回红帽公司您当前的位置:新浪股市汇 > 美股>红帽公司(rht.us)> 浏览帖子
红帽公司(rht.us)6.08up0.1220%取消关注+关注行情展开
梦回尘间几寸欢

吉利集团李书福:如何把握致富机会?这3点特质必不可缺!


放牛娃“逆袭”照相小老板

1963年,李书福在浙江台州的一个农户里呱呱坠地,头上有两个哥哥,底下有一个弟弟。

因为家里有四个半大小子,父母又只能靠种地放牛赚钱,所以从小李书福就比同龄人还要瘦矮一些。

等再大一点,能干活了,父母就把鞭子和水桶交给了李书福,让他去当个放牛娃。

于是还在上小学的李书福不得不背起养家的重担:

上学的时候早起挤牛奶,寒暑假则给生产队放牛,每天能赚1毛5,放一个暑假的牛能赚10块。

那时候李书福根本没想过,自己以后除了读书和放牛还能做啥。

转折在1978年,那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刚上初一的李书福打开了收音机,听到里面慷慨激昂的男声在讲:

“……农村的土地可以承包经营,农民可以离土离乡搞乡镇企业,也可以搞个体私营经济……”

一开始,李书福还没能明白收音机里的话是什么意思,后来老师上课一讲,李书福就坐不住了。

“因为原来是不允许自己做买卖的嘛,会说你搞‘资本主义’……我真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天下还有这样的大好事?”李书福说,“后来就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回家就和我爸讲了,说我想去做生意,结果我爸说我不好好念书把我打了一顿。”

虽然挨了一顿打,但是想要做点小生意赚钱的想法并没有阻挡李书福的热情。

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李书福先是用两年把原本三年的初中课程全部念完,然后又将剩下的所有时间用来研究党的一系列政策和方针上。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父亲看李书福丝毫不认输的架势,干脆给了他120元钱,让孩子自己“撞撞南墙”。

他觉得,等撞疼了,李书福也就知道回来继续念书了。

而李书福拿到钱后,就迅速跑到商店买了一台手提照相机,开始走门串巷问有没有人照相和洗胶卷,一次两块。

就这样,靠着给人照相的小生意,李书福不仅把买照相机的本钱赚回来了,还借此拿下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桶金”。

有了钱,李书福就琢磨着开家照相馆,把自己到处打“游击队”的拍照生意做大。

但是因为资金有限,他只能将钱全部用在设备和场馆租赁上,剩下的灯光、道具、衣服,甚至照相机底座,都是他自己画图纸做出来的。

李书福本以为做照相馆能大赚一笔,结果等照相馆开业后他才发现没那么简单。

因为他高中时读书比较认真,化学也学的不错,他便利用学到的知识,将定影液里的溴化银用便宜方便的硫化钠相互反应,将里面的银置换出来卖钱。

就这样,李书福在照相馆一边给人照相,一边回收废弃定影液提炼银卖钱,进账红火。

但很快,1983年,政府出台《金银管理条例》政策,李书福的“炼金”小生意只能被迫流产,于是他将生意重心转移到照相上。


但做只做照相也不容易。

“那个年代开照相馆也是不容易的,必须要公安局批准。因为照相行业属于特种行业,由于我没有特种营业执照,多次接受教育与处罚,可能是因为我的态度比较好,即便要求关门停业,照相馆仍然坚持了近两年时间。”李书福回忆道。

后来眼看改革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自己又实在厌烦了照相馆关关停停的日子,于是李书福关停了照相馆,想试试别的路子。

开办冰箱厂

1984年,李书福发现小镇上的冰箱生意不错,他几番合计下,打算和自己的哥哥合伙办厂。

但是生产场地却是个大问题。没有厂房,李书福只能先租用借到的工房进行产品试制与研究,被人赶走后,他由不得去了一个废弃的自来水厂继续生产。

结果没两天就有不怀好意的人举报,当天下午就准备立案调查,吓的李书福再也不敢去那个自来水厂房,一些器材也不得不丢在那里。

回忆当时的艰辛,李书福满怀感慨:

“我的手掌都被折腾得找不到一块完好的皮肤,见人不敢伸手,浑身疲惫不堪……我只能转移到其他地方,转移到哪里呢?真不知道。那种艰辛与折磨,与我当年牵牛时对牛在耕地时的感受是一样的。”

好在李书福认识一个在乡镇工业办公室工作的主任,几番波折下,李书福终于有了正规的生产场地和渠道。

“在乡工业办公室主任的帮助下,给我批了一个戴红帽子的乡镇企业,叫黄岩县石曲电冰箱配件厂。有了营业执照后,我们生产的电冰箱零配件供不应求,一举成名。”

他和哥哥从从台州的废旧电器市场批发旧电器,从里面分离出金属铜、金属银、金属金,重新融化生产冰箱配件在卖出去,又小赚一笔。

可惜后来其他人也发现了这里面的商机,导致成本升高、竞争激烈。无奈之下,李书福只能转行。

因为有生产冰箱配件的基础,李书福决定自己做冰箱。

1986年,李书福又联合兄弟成立了北极花电冰箱厂。

由于冰箱质高价廉,很快,李书福的民营电冰箱厂与国营电冰箱厂相互竞争,有资料成其当年销售额一度超过国营冰箱厂,达到4000万元。

好景不长,没两年,国家就颁布了定点生产冰箱的政策,加上厂里股东意见分歧较大,李书福干脆直接放弃了这家盈利的冰箱厂。

“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加上内部股东意见分歧等原因,我深感疲惫,我把全部资产送给乡政府,政府接管后,我虽然一夜回归无产阶级,但浑身轻松,我去上大学了。”李书福回忆道,“一直到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又一次点燃了我的创业热血,那时候我已经28了,我就想研究、生产什么呢?,最后我决定,做装潢材料。”

想法虽好,现实却苦短。

虽然当时装潢材料在中国很受欢迎,但不久后,李书福又被别人抄袭,导致装潢行业盈利变少。

李书福当机立断,又一次退出行业,只为及时止损。

退出后,他不想做实业了,恰逢92年的炒房热潮,李书福干脆将自己的千万资产全部投入房地产。

可惜在李书福前,已有潘石屹、冯仑、王功权等大佬先行入场,所以李书福在房地产业一年直接亏损千万。

李书福看着价值千万的一片片烂尾楼,这才幡然醒悟意识到:

实业才是自己的根基。

于是放弃房地产的次年,李书福便重返制造业,开始了自己的“造车神话”

迈入造车业

1993年,李书福正式迈入造车业。

因为投资房地产亏了太多钱,李书福只能先从最简单的摩托车下手。

一开始,李书福并不懂造车。

像当初造冰箱一样,李书福同样遇到了“无证”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书福特地跑到北京机械部的摩托车管理处,问人家能不能批准摩托车生产,结果碰了一鼻子灰,悻悻而返。

但他没有放弃,四处打听之下,终于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国有摩托车厂,花钱挂靠了这家厂子,成功让自己厂子出产的“吉利摩托”合法合规了。

因为当时生产摩托的公司和产线少,所以李书福的吉利摩托很快就成为了市场上的一方霸主,让李书福赚了不少钱。

但哪个男人又没个“汽车梦”呢?

而李书福一向痴迷汽车,甚至多次在香港购买奔驰等名牌豪车,自己和几个工人动手拆装,想要弄明白汽车是怎么造出来的。

后来,疯狂如李书福,甚至还把自己的奔驰拆了,又弄来红旗的发动机和底盘,将奔驰和红旗改装到一起,愣是装模作样的搞了一辆“新车”。

改装成功的那天,李书福兴高采烈的给车子戴上了大红花,还给这辆车取名:吉利一号,甚至还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

“在我看来,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

只是话虽这么说,李书福也明白改装车并非真的“造车”,于是1997年,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爱车心的李书福,直接宣布吉利要“制造汽车”。

为此,李书福还直接从一汽挖来了一大批汽车生产人员,组建了自己的生产车间和团队。

只是光有技术还不行。为了不让自己的造车梦碎,李书福四处打听,得知四川德阳一家监狱下属有一家汽车厂,李书福直接通过注资的方式取得了这家监狱7%的股权,目的则为拿下民营企业造车许可证。

证也有了,人也全了,技术也有了,“造车”自然不再是神话。

1997年,吉利真正意义上的的第一款车终于正式上线,上线的当天,李书福大宴宾客,脸上笑容不断。

宴会上,李书福无意中结识了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

当时的叶荣宝虽任副省长之位,可在出任前是浙江轻工业局的领导。

常年与数字打交道的他,再也明白不过汽车行业能给一个省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产值,而他也迫切希望浙江能有自己的汽车产业,带动整个浙江的生产和用工。

两人见后,相谈甚欢。在不违反当时政策的情况下,叶荣宝大力支持李书福发展汽车产业,在用地、用工和政府支持上都出了不少力。

2001年,中国加入WTO,整个经济和政策都放出了对外开放的信号。

当政策不再成为绊脚石,已经初具规模的吉利,在李书福的指导下,也顺利乘着东风飞速发展。

收购大业

但李书福的造车野心不仅限于此。

2006年,想让吉利冲破低端汽车市场的李书福,收购了有名的汽车制造商:英国锰铜。

2008年,因金融危机的震荡,李书福抓住机会,收购了澳大利亚的变速器制造商DSI。

与此同时,颇有远见的李书福看到了福特汽车的颓势,虽发函表明想收购福特,却并未得到自视清高的福特回应。

但李书福没放弃,他仔细研究了福特汽车和历现任CEO的历史,并趁机和瑞典政府、企业高管打交道,等2008年年末福特宣布出售沃尔沃时,李书福已然志在必得。

又有配件,又有各大收购的汽车厂商支持,将技术牢牢抓在手里的李书福,带着吉利完成了新一轮的品牌升级。

2017年,吉利又收购了宝腾汽车、莲花汽车和奔驰母公司戴勒姆集团的股份,一跃成为国际汽车行业的领先巨头。

李书福曾在收购前的几年放言:“五年后吉利集团将与丰田、大众、通用等世界型汽车集团对标!”时,别人都以为他在说梦话。


而如今看来,囊括了6个汽车品牌的吉利正在蓬勃发展,而李书福才是这场赌博里的最大赢家。

而纵观李书福的发家史,从一个放牛的穷小子到跨国汽车集团的CEO,李书福能走上致富之路,全得益于他身上的这3点特质:

一、能够根据现状合理判断风口,把握机会趁机而上。

不管是弃学卖照片、开照相馆,还是日后做配件、做冰箱、造摩托车和汽车,都恰好是这个时代里最好的风口:

因为拍照日益流行,李书福根据人们的需求,合理推断出拍照生意的可行性,并在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这是个机会时提前抢占市场。

因为社会对冰箱及其配件的需要,李书福看到了这一行业发展的趋势,便逆流而上,顺应时代的变化制造冰箱致富。

而造车更是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判。

当李书福看到经济发展较好,国家大举投入基建和道路建设,他便把握机会,颇有前瞻性的推出国产摩托和汽车,并借有百年历史的国际车企的手让自己成为外强中干、实力和技术兼修的企业。

二、能够下狠心,做到及时止损,不贪图一时之利。

不管是从照相馆转行做冰箱,还是及时放弃房地产做汽车,这些创业项目都曾给李书福带来了或多或少的财富。

但不论是获利颇丰还是亏损收场,李书福都没有因为是否获益而留恋,反而是果断抛弃的同时,将教训和经验用在下一个项目上,并不贪图一时之利。

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也就无外乎李书福为何总能踩在时代的风口上起飞。

三、能够大胆做出抉择

对于李书福来说,最重要的特质,是他能够大胆做出决定。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很多条令法规亟需改革,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但李书福能在不越过红线的基础上积极活动,并大胆做“吃螃蟹”的人,其冒险精神值得我们赞叹和学习。

若不是他在冰箱、摩托和汽车行业的大胆先行,吉利集团别说做大,恐怕都迈不进摩托和汽车行业的大门。

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控股集团将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众所周知,百度近年进军AI,但整体行业并不景气,从昔日的BAT大厂的B跌落,李彦宏更是频遭非议。

即便如此,吉利仍然选择与百度合作,做的还是智能汽车,搜索引擎+互联网+百度生态+汽车,可以看出,李书福又悄悄下了一步大棋。

虽不知最后结果如何,但不可否认的是,只要李书福秉持初心,智能汽车项目指日可待。说不定有一天,我们还能看见李大佬收购特斯拉的场景呢?

作者|吴昕


此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点击可查看作者简介

2021年01月13日 10:33
来自电脑网页版
(0)| 阅读数(343) |
分享
| 收藏 | 回复(0) | 举报
新浪推荐
本社区信息

版主:

我要做版主
其他服务
如果你使用中遇到困难请联系,@新浪股市汇